详情页

详情页

DETAIL

松雅湖湿地自然学校 惊蛰时节识分类 自然课堂探"圾"秘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4日

3月8日,正值国际妇女节,长沙春意盎然,松雅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游人如织。在湖畔的自然教室里,松雅湖湿地自然学校第87期环保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本期课程以“垃圾去哪儿”为主题,通过理论讲解与沉浸式实践,带领30余名中小学生揭开垃圾分类的奥秘,探寻城市“无废”之路。

课程伊始,香蒲老师以一组数据开启课堂:“长沙市日均产生生活垃圾超8000吨,填埋场容量逼近极限。”随着多媒体屏幕上香蕉皮、塑料瓶、废纸巾、坏灯泡、花甲壳等物品的轮番出现,同学们纷纷陷入思考:“它们该去哪儿?”香蒲老师顺势引出垃圾分类的“四大类”: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与其他垃圾。

当屏幕上展示一个沾着珍珠奶茶残渍的塑料杯时,课堂瞬间炸开了锅。“奶茶杯可以回收吗?”面对同学们的疑问,香蒲老师用“3R原则”解疑释惑:“被液体污染的塑料杯需先冲洗干净再投放,否则会污染整批可回收物。但更关键的是——”她举起自带的不锈钢杯强调,“自带杯具减少一次性消耗,才是真正的减量化(Reduce)!”直观的对比让环保理念直抵人心,同学们在自然手册上认真记录:奶茶杯若残留液体需清洁后投放,塑料吸管与杯盖需分离归类……

理论课程结束后,香蒲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户外实践区,地面上铺展着一幅“垃圾飞行棋”棋盘。同学们被分为四组,每组分别代表一类垃圾,围在棋盘旁,迫不及待地拿起骰子,准备开启这场特别的旅程。

“可回收物小队前进3格!”蓝色组员欢呼着跳至“废纸回收站”,却遭遇挑战卡:“纸箱被雨水浸泡,是否可回收?”队员们围成一团争论不休,最终队长引用课堂知识果断决策:“轻度污染可晾干回收,前进!”绿色厨余垃圾组在“堆肥工厂”格触发惊喜任务,用橘子皮、咖啡渣制作简易堆肥;红色有害垃圾组行至“处理中心”时,需正确配对废旧电池、水银温度计的处置方式;灰色其他垃圾组则在“焚烧发电厂”格学习热值转化原理。

这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环保课,正是长沙垃圾分类驶入“快车道”的缩影。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方面,长沙也取得了长足进步。黑麋峰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承担着处理大量生活垃圾的重任,它运用先进的焚烧技术,将其他垃圾转化为电能,既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又产生了清洁能源,可谓一举两得。

春风吹过松雅湖面,卷起几片花瓣轻轻落在垃圾分类桶上。同学们离去的背影与湖畔错落有致的四色垃圾桶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恰似这个惊蛰时节埋下的伏笔:当每一次精准投放成为肌肉记忆,城市文明的根系便在这春泥之中,悄然蔓延生长。

版权所有©长沙星沙沪农商村镇银行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7689

沪ICP备06030408号-2

服务热线:4009962999

请使用Chrome88或IE1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网站。